国是访问|连续五年参加最重要的“中国之约”,这家外企被“谁”吸引?******
文/张文晖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于11月初开幕。
作为进博会的“老朋友”,施耐德电气已经连续五年参展。“进博会已成为施耐德电气最为重要的‘中国之约’。”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
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叠加疫情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并未动摇施耐德电气对华投资的信心。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尹正强调施耐德电气将不断深化在华布局,持续赋能中国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是什么吸引着这家老牌外企?本届进博会又将带来哪些亮点?
访问实录摘要如下:
中国市场吸引力不减
国是直通车:进入中国35年来,是什么让施耐德电气不断强调要“深耕中国”?
尹正:施耐德电气近年来不断增加在华投资,尤其是本地研发投资。对施耐德电气来说,中国市场拥有三大吸引力:
首先是市场的吸引力。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中国产业正迈向数字化和可持续的双转型,对于绿色创新产品、数字化技术和低碳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巨大;
其次是产业链的吸引力。中国的产业链门类齐全、完善,在国内找到质量好、高性价比的供应商,比在其他任何区域都容易,我们在中国已实现90%以上的本土采购率;
第三是创新的吸引力。中国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资源,已成为施耐德电气的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和创新的源泉。
同时,中国坚持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从国家到地方,中国整个产业布局和吸引外资的策略一直在升级,这些都促使施耐德电气坚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
始终秉持多元本土化
国是直通车:施耐德电气投资中国并取得成效的“奥秘”是什么?
尹正:长期以来,施耐德电气始终秉持多元本土化战略,与中国社会、经济和产业共同成长。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投资取得成效,离不开不断强化的本土能力,包括人才、研发、供应链、朋友圈四个方面。
本土化人才方面,施耐德电气充分赋能本地团队和培养本土人才,中国区的最高决策团队全部由本土人才组成。同时,中国培养的人才也开始承担全球管理职责,我们从全球人才输入中国,迈入本土人才输出全球的新阶段。
本土化研发方面,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拥有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四大研发中心。过去五年,每年在华研发投入都增加15%以上。近三年,研发人员增长了30%,新增的研发人员中,专注于数字化研发的人员达到51%。目前,研发团队已经超过2000人,我们的中国原创绿色数字化产品也不断走向世界,中国研发从“在中国,为中国”向“在中国,惠世界”加速迈进,向全球市场输出更多中国智慧。
本土化供应链方面,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有近30家工厂和物流中心,以及1600多家本土供应商,已实现90%以上的本土采购率,可无缝衔接全球资源。同时,施耐德电气积极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本土化朋友圈方面,从早期的商业伙伴,到技术伙伴,施耐德电气不断拓展新兴的生态伙伴关系,并积极赋能合作伙伴向数字化和可持续转型,打造绿色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强化本土朋友圈的力量。
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数字化”和“可持续”,并进一步提升创新等本土化能力,强化产业链、注重可持续生态圈的培育,携手中国用户共同成长,共筑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理念、新产品,新服务、新应用
国是直通车:本届进博会上,施耐德电气将向市场展示什么?
尹正:一年一度的进博会,充分展现了中国持续扩大开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决心与行动,这也是施耐德电气植根中国、发展壮大的丰饶土壤。
第五届进博会上,施耐德电气将围绕“数字赋能,全程减碳”主题,以零碳城市图景为代表,通过覆盖12大行业的60大零碳应用场景,勾勒出“零碳城市”蓝图。并通过展示针对各个应用场景的零碳解决方案,全方位展示领先的数字化技术和绿色生态。
针对当前制造业面临的韧性、可持续、数字化三大挑战,绿色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技术是迈向绿色智能制造的最佳路径,也是“双转型”的加速器。施耐德电气将展示从规划到落地的完整的绿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最新实践成果。
此外,施耐德电气还将携手生态圈伙伴,共同展示领先技术与实践成果探索更多合作机会,共同加速产业“双转型”。其中“减碳大师”计划集结各行各业的减碳先行者,搭建旨在赋能更多伙伴的平台;以及绿色能源管理方面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与成功案例等。
我们期待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携手更多中国伙伴加快数字化和绿色低碳的双转型,合力推进双碳目标加速落地。
立春,一起向未来****** 作者:刘文嘉 天上春来谁报人,江山气象一时新。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月4日晚在北京开幕,恰逢中国的立春节气。此刻,不知有多少团聚的家庭围炉夜话,不知有多少重逢的朋友畅叙别情。划破夜空的奥运焰火、令人惊叹的开幕盛况,又将给多少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年味”? 我们听到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共鸣。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舞蹈绘出的水墨长卷、千人击缶的壮观场景,曾让世界惊叹中国文化的风采独具;此刻,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传递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当奥林匹克遇上中国年,当开幕式倒计时仪式遇上二十四节气,当“希腊三圣”的哲学遇上孔孟老庄的智慧,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二者之间竟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立春中的冬奥会开幕式,不就是一幅“美美与共”的图景吗? 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水乳交融。 一朵雪花,从1924年的法国夏蒙尼飘到2022年的中国北京,穿起了近百年冬奥会历史;不同年代的竞技镜头,由黑白影像变换为3D场景,折射出人类现代化历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及其先导片传递出了强烈的“由历史向未来”的观感。它不再是一场一般意义上的大型文艺表演,而是以科技的力量、创新的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观看体验、饱满的艺术效果,最终将中国梦与世界梦交汇在一起。它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具有深厚历史与文化自信的民族,也一定奔涌着创新、开放的活力! 我们感受到了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此呼彼应。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世界普遍呼唤奥林匹克盛会的到来,因为后者代表着克难攻坚的精神、寄托着同舟共济的热望、凝聚着命运与共的信念。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一直是中国奉行的政策,更是中国务实的行动。的确,奥林匹克精神主张超越政治分歧、种族隔阂、文化差异,面向未来凝聚起人类的力量,这不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髓吗?“更快”“更高”“更强”最终是为了“更团结”,这不正是倡导天下大同、民胞物与的中国文化的主张吗? 在中国,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发端”之意;春,代表万物复苏、草木萌发,意味着新的四时轮回已开启。立春中拉开大幕的冬奥盛会,是一种象征,也饱含着期待:冰雪运动日新月异、奥林匹克运动蒸蒸日上、中国华章日新、世界未来可期。一起向未来,就让我们从立春之日出发!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5日 05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